Search

這兩天,邀請朋友們畫下自己的情緒支援圈圈,有一些不同的回饋。

我先來說說這個情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這兩天,邀請朋友們畫下自己的情緒支援圈圈,有一些不同的回饋。

我先來說說這個情緒支援圈圈 。我其實是參考了『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』EQ教育課程第一套我是EQ高手中第二單元裡的【怎麼想怎麼感覺】、 【10點鐘媽媽】,第三單元的【情緒紅綠燈】,第四單元【情緒溫度計】;第二套我真的很不錯中第三單元裡的【我的愛心地圖】、【守護天使照過來】;以及我在幼小銜接講座提到的【第二信任機制】。

怎麼想怎麼感覺、10點鐘媽媽 、情緒紅綠燈、情緒溫度計,在教孩子情緒是起伏的、有強弱的差別,會因為使用字眼或想法造成不同強度的影響 ,並學習察覺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強弱。

我的愛心地圖、守護天使照過來,則是談生理我、情緒我、社會我、智慧我的【社會我】部份,帶領學生了解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受到許多資源的支持與保護,探索目前自己所擁有的社會資源,發掘生活中潛在的資源與支持,並且學習主動尋求資源。

而第二信任機制,是在過去兩三年家敏講幼小轉銜講座時提到,要為孩子及家庭建立的機制。當時,強調的是孩子不能只有主要照顧者一個人 ,否則當主要照顧者臨時有急事必須離開時,孩子可能會無法接受崩潰。而這套機制是我藉由自己帶孩子的經驗,歸納四個層次:可臨時、須預約、緊急狀況、過夜;而且每個家長要為孩子準備四條支援管道:親人朋友(可以臨時的是誰、可以過夜的有誰...) ,學校體系(除了導師、個管,還要有另外1~2個孩子可找的對象) ,社福喘息(喘息申請這個家敏不熟) ,保母臨托(政府針對12歲以下特需孩子的保母臨托,有補助)。

總和上面的概念,我有了情緒支援圈圈的想法。這兩天請朋友們嘗試,大家在畫圈圈的過程中,有了不同的反響:一種是不做多想,就按照說明的步驟完成了圈圈;一種是在完成圈圈的過程裡,發現親疏遠近 並不等於情緒支援的層級,有時候情緒強度偏強時,我們會找醫師、治療師、臉書上未曾謀面的朋友,而情緒強度弱的情境才會著找枕邊人、自己的長輩;還有一些朋友是發現自己的支援人際資源貧乏、或是認為自己不應該麻煩別人,而畫不出圈圈或是先放著不畫。

其實無論哪一種,都是合理可以被接受的,都是很棒的過程,恭喜你,在生活裡有一小段時間思考的重心是自己!
我曾經路過一家運動健身中心 ,中心當然不適合孩子隨行 ,他們海報上寫著:『我們很喜歡小孩,但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時間!』

好棒的一句話,送給所有曾經嘗試畫圈圈的你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是特教老師,也是四寶媽,更是三個特殊生的媽媽!
View all posts